今年夏天的巴黎,好像被搬进了撒哈拉沙漠,热到崩溃。
40度的空气像钝刀子割在皮肤上,地铁里闷成蒸笼,街头咖啡馆的遮阳伞几乎要被晒透。有人打趣说,这是“法式炼狱体验”;也有人说,这是“我们这一代真正意义上的气候战”。
终于,最近几天气温降低,酷暑的煎熬有所削弱。但法国政坛依旧热得不行——不是因为天气,而是因为空调。
7月初,“国民联盟”领导人玛丽娜·勒庞高调喊话:法国需要一个“全国性空调计划”——尤其是学校、医院和养老院。她说:“几十个国家都能做到,为什么法国不行?公立服务不能在热浪下瘫痪。”
的确,这是非常很合理的诉求。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体弱的孩子,热浪就是慢性的谋杀。
她不仅晓之以理,还在社媒平台上动之以情:“想想所有在没空调的室内煎熬的人吧,那些领导人自己还在享受冷气!”
于是她的盟友也接力表态:我们要立法!公共空间必须有冷气!
但几小时后,另一派开火“回怼”:“你们这些人,是刚刚才知道世界上有空调吧?”生态部长Pannier-Runacher讽刺道,“在养老院装空调,从2004年就开始做了。”总理更是指出,这不是简单的设备问题,而是气候危机加剧下的“系统性适应失调”。
当然,他们也不是一味的“反空调”。Pannier-Runacher同意为弱势群体提供空调,让他们休息一下。她只是认为,“我们不能在所有地方安装空调。”风险不必多说——全球变暖。
在这种局势下,空调,居然成为了法国政坛的晴雨表。
空调大战如火如荼,各派人士争相发言。但老百姓最关心的当然是——结果呢?下一波热浪来袭之前,怎么办?
关于解决方案,各路人士的提议也是百花齐放。
有人提出,空调不是关键。关键在于,提高建筑本身的隔热性能。只要足够隔热,就不用再依靠空调降温。安装百叶窗,加强通风,都是有力举措。
还有人支持“在年轻人常常聚集的场所安装空调”,比如学校等教育机构。医院和公立疗养院自然也不可忽略。
乍一看,这像是“法国人又一次小题大做的争吵”:
一边是空调派:“人都快中暑了你还在讲环保?”另一边是开窗派:“你开一个冷气,全城市跟着升温!”你来我往,热闹非凡,给好不容易降温的法国又“添了把火”。
但仔细想想,一件小事上升到政坛集体辩论,这背后确实存在真实而棘手的矛盾:
空调带来的舒适,是高能耗与碳排放的代价;没有条件装空调的人,却往往生活在最热的水泥丛林里;临时解决的是命,长期解决的是地球。
这不是“你开不开空调”的问题,而是:“我们要不要继续用毁掉未来的方式来救当下?”
这个夏天,法国有2200所学校因为高温关闭,其中包括12所中学和一所高中。家长们纷纷请假在家,孩子们留恋公园的阴凉和清爽的喷泉,深夜也不离开。
而与此同时,许多行政大楼却冷气十足、窗帘紧拉、地板冰凉。
“空调派”就抓住这个差距,营造出一种“人民在热死,政客在吹冷气”的情绪对立。表面上,这是关于空调的讨论;本质上,这是关于“谁在享受系统”的愤怒。
但如果我们真的全社会一窝蜂地“全民开空调”,问题就能解决了吗?
“空调全覆盖”能帮我们在这个夏天“续命”,却为下一个十年埋下更热、更长、更昂贵的隐患。
难道只能“二选一”吗?
法国政府的“开窗派”和环保人士并没有否认空调的必要。他们承认:对于老人、孩子、病患,高温不是不舒服,是生死问题。
但他们更强调另一层现实:我们不能只靠空调活着。
这不是反对冷气,而是提醒:“如果把空调当作唯一的解决方案,等于赢了现在,输了未来。”
关于空调的争论依然无休无止,暂时没有结论。
我们不是立法者,不是部长,也不是政党代言人。但我们是每个被热浪拍打的个体。环保固然是重要议题,可不知何时就会“卷土重来”的高温也让人心有余悸。
熬过这一次严酷的煎熬,我们才终于得以喘息,转换心情整理思绪,考量“当下救命”与“环保未来”的孰轻孰重。这不是非黑即白的单选题,而是需要所有人共同作答的开放性论述。
法国政客们为了空调吵翻天,看似荒唐,其实只是这场全球性气候焦虑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