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这么差,女司机吧!”你一定听过这句话,在高速路上,在某次转弯处。
而法国有句类似的俗语:“Femme au volant, mort au tournant.”翻译成中文就是:“女人开车,死神站台”。它就像中文语境里的“女司机”一词,常常被拿来调侃、贬低、甚至嘲讽。
可你有没有想过,这种看似“随口一说”的玩笑话,真的毫无影响吗?
是时候把这些“顺口溜”扔进历史的垃圾桶了。
最近,法国东北部的默尔特-摩泽尔省(Meurthe-et-Moselle),就决定拿它“开刀”了。
六月中旬开始,在默尔特-摩泽尔的几条主要公路上,一块块巨型广告牌悄然立起。它们不卖车、不卖房,只有一句直击人心的标语:
“Femme au volant, mort au tournant. Vraiment ?”
(女人开车,死神站台……真的吗?)
黑色背景、白色字体,极其醒目。更重要的是,这句话后面加了个反问句:“真的吗?”
这不是广告,而是一次道路安全与性别意识结合的社会实验。发起这场活动的,是当地副主席Audrey Bardot。
原来,那些“笑话”,根本就是反着来的。Audrey说,她发起这场活动,是因为实在看不下去。
来看看法国国家交通数据:
84%的致命交通事故,是由男性司机引发的。
93%的醉酒驾驶肇事者,也是男性。
但你再看网上那些“开车视频剪辑”,或街头巷尾的段子,几乎清一色在调侃“女司机”。
Audrey直言:“这不是现实数据的问题,而是人们选择性别盲视。”
她说自己去听过交通违规者的“驾驶分数恢复培训课”,男性学员远远多于女性——但这些现象,几乎没人愿意主动讨论。
当然,反弹也来了。即便有数据支撑,这场行动依旧引来不少批评。
有人指责她“攻击男性”,说这种广告是“公开的性别歧视”。
有议员甚至在社交媒体上愤怒发文,控诉这是“新时代的性别仇恨”,“打着平等的旗号搞偏见”。
可Audrey反问:“如果有一组数据显示,女性在交通事故中死亡率高、责任更大,我们早就会看到主流媒体开专栏、社交平台转疯。现在数据正好相反,却被当作‘冒犯’?”
她甚至表示:“真正感到不适的,是那些不愿面对现实的人。”
她没打算撤下这些标语,反而计划未来扩大宣传——因为“每一个被偏见遮蔽的角落,都是事故的温床。”
这不是个例。生活中那些脱口而出的笑话,其实正在反噬现实。
你还记得小时候听大人说“女司机是马路杀手”吗?
你是否也曾在开车上路前,被调侃“别像个女人一样慢吞吞”?
你是否下意识地觉得,“男人车技更好”,“女人上路不自信”,“女的开车不好惹”?
这些话,我们都听过。但当它们被重复了一百次、变成“常识”时,它就开始遮住了真相。
真实的情况中,男性司机更容易超速、逆行、酒驾。当男性司机犯错时,是意外;而女性司机犯错时,就成了“女司机开不好车”的又一“铁证”。
这,就是刻板印象的杀伤力。
语言的陷阱,是披着笑话外衣的“贴标签”、“扁平化”。类似的现象,不仅仅与性别有关:
“XX人不会排队,天生素质差”;
“XX国家的人都油腻”。
有时候,这些话以“玩笑”的方式说出口,你没反驳,是因为气氛不对;
你没在意,是因为正巧那天心情好;
你甚至跟着笑了,是因为怕显得自己“太敏感”。
可沉默多了,就默认了;默认多了,它就真的变成了“标签”。
而标签一旦贴上去,你怎么开车、怎么说话、怎么穿衣服,别人都会自动用“性别滤镜”来看。
Audrey Bardot在采访的最后说了一句话:
“我们不是在攻击男性,而是在提醒所有人,不要把陈词滥调当成驾驶指南。”
这场广告风波,其实不是一场“性别对抗”,而是一次有关公共语言、数据事实与文化认知的撞击。
它提醒我们:安全驾驶没有性别,但偏见有。
我们总以为出问题的是自己,其实真正危险的,可能是我们默认的那套“谁该怎样”的认知模板。
用数据说话,用理性思考。别让标签抢走你的判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