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少年藏刀潜伏校园,扬言要袭击女性!法国开始“仇女”了?

新闻来源: 新欧洲 于 2025-07-05 13:10:05

当地时间7月1日,法国圣艾蒂安郊区。初夏午后的阳光还未褪去,风吹过学校围墙。街上行人匆匆,刚放学的孩子们从校门口结伴而出。一切平静得让人昏昏欲睡。

一个18岁的少年背着书包站在街角,穿着海军蓝T恤,毫不起眼。没人能看出来,他不是要回家写作业,也不是打算去图书馆,而是——准备对无辜的女性动手。

法国警方成功拦截了这次袭击。

两把锐利尖刀藏在他的书包里,正如恶意藏在平和的表象下。目标?是随机的,可能是校园中的某些女孩、女教师,也可能是路过的某个无辜女性。

事后,他被指控为“恐怖主义犯罪集团同谋”,原因并不仅仅是携带武器,更是他认同的意识形态——他是一个“incel”。

这个词你可能没听过,但它已经潜伏在你刷到的无数短视频、留言区、匿名论坛之中。它是“involuntary celibate”的缩写,意为“非自愿单身者”。最初,它只是一些孤独男女聚在一起,分享情感挫败和人际焦虑。但很快,它变质了。

变成了一种仇恨女性的狂热信仰。

Timothy G.,嫌疑人,年仅18岁。刚刚成年,外形瘦弱,沉默寡言。他不是你想象中那种“典型的极端分子”。他不是反社会,不是爆炸头,不是街头吼叫的疯子。他是你地铁上遇到的安静学生,是你图书馆对面读书的陌生人。

但他浏览的TikTok推送里,全是“女性配不上好男人”的短视频,是“你要用暴力让她们尊重你”的“金句”。

扭曲又洗脑的言论蚕食还未完全定型的三观,推着Timothy一步步走向偏激,成为这场未遂的屠杀的导火索。而“incel”也是真实存在、正在扩大蔓延的一种“文化病毒”。

Incel的逻辑不是失恋,不是情绪低落,而是系统性地把失败归咎于女性集体。

对他们来说,爱情不是相互吸引,而是“性资源的分配”;女性不是独立个体,而是集体敌人。

“为什么我没有女朋友?因为这个世界只奖励帅哥、有钱人、坏男孩。”

“为什么她拒绝我?她就是拜金,肤浅,愚蠢。”

“所以,我有权利惩罚她。”

一句句“毒鸡汤”极端又暴力,给那些心怀不满的人提供了滋生恶念的温床。

但起初,incel并非如此激进,甚至完全相反。

1993,加拿大女子Alana创建了“Alana’s Involuntary Celibacy Project”。她的初衷,是为单身人士提供一个友善的空间,倾诉找不到另一半的苦闷。

无关性别、谁都能发言,倒倒苦水、彼此安慰,再整理心情重新面对生活。这才是incel的初衷。

然而,不知何时,一切都变了味道。

如Timothy一样受到影响的人聚集起来,他们借孤独为借口,随意倾泻怨气,也吸引了更多人被卷入黑色漩涡。Reddit、4chan、Telegram上都有他们的秘密基地。

2014年,美国加州:Elliot Rodger,开枪射杀6人,包括三名女性;

2018年,加拿大:Alek Minassian驾驶货车撞死11人,其中大部分是女性;

2021年,英国普利茅斯:Jake Davison杀死5名女性……

在彻底抛弃道德底线的网络空间中,这些罪犯被奉为“英雄”。

这是PNAT(法国国家反恐检察院)接到的首个与“incel”相关的专门案件。但若毒瘤不被清除,他就不会是最后一个。

这个网络幽灵无孔不入,你以为刷的是“情感博主”,其实是在被潜移默化洗脑。“这不就是情感吐槽吗”,“男人表达委屈怎么了?”很多人满不在意,认为被限制了“言论自由”。

但问题在于,这些内容不是分享,而是煽动。

它用“讲道理”的语气包装性别仇恨,它用“受害者”的姿态为暴力站台。

它渗透进各类平台:短视频、两性栏目、匿名留言、表情包……潜台词都是:“你单身不是你的问题,是她们的问题。”

算法不会思考,它只推你爱看的。于是你越痛苦,就越容易滑入一个“有人在替你说话”的信息茧房。但当你开始觉得“杀一个她,是为所有的我们报仇”时,你已经不再是一个受害者了。

或许你举得,暴力和我们距离遥远,这只是极端案例。但仔细想想,在你周围有没有人常说这些话:

“现在的女生太现实了。”

“长得丑就活该单身。”

“反正她们只喜欢渣男。”

这些不一定会发展成犯罪。但正是这种“被剥夺感”构成了incel世界观的基底。

当不满被网络放大,当孤独被异化,当对抗被当成唯一的“出路”,极端主义就不再只是新闻标题,而会走进现实的走廊、食堂和课堂。

Timothy不是疯子,他只是很多人中走得更远的一个。

法国国家反恐检察院(PNAT)已经展开司法调查,这在法律和社会上都是一记警钟。教育部甚至宣布,要将《Adolescence》纳入初中教材,揭示社媒上异常的男权内容对年轻人的侵害。

但教材和法律只能做一部分事,真正需要改变的,是对话的环境。

我们是否能容纳一个男孩在说“我很孤独”时,不被嘲笑?

我们是否能在女性谈及被骚扰时,不总反问“你穿得怎样”?

我们是否能教会年轻人理解:情感的失败不是暴力的理由,也不是世界欠你的证据?

Timothy被捕那天,是一个普通的下午。他的刀没有刺出去,但如果没人注意,这可能就是下一场流血的开始。

在键盘背后,怨恨像毒液扩散;而在现实中,它化作真正的刀锋。

不是每个陷入网络极端内容的年轻人都会拿起武器,但每一次点击、转发、点赞,都是对这个暗黑漩涡的加速。

只是希望,在下一个被算法推进深渊的人之前,我们能把光打得更亮一点。哪怕只是一点点。

 
(0)
(0)

【手机扫描浏览分享】

扫一扫二维码[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点击二维码复制内容链接

敬请注意: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网立场,如果有内容违规或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