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在Ins上刷到一个叫“Nest and Glow”的账号,页面上布满了五颜六色的奇亚籽布丁和甜薯球,健康到几乎能闻到叶绿素的味道。你很难想象,这个靠“清淡素食”吸粉13万的账号背后,藏着一个人——一个用八年时间,建立了号称“网络上最毒瘤角落”的男人。
他的名字叫Sebastian Bond,一个英国素食主义者,一个美食内容创作者,一个匿名网络论坛的真正操盘者。
而这个论坛,就是鼎鼎大名的Tattle Life。
Tattle Life,这个你可能没听说过的名字,其实在英国本土火得发紫。
它看起来像是个“八卦讨论区”,但实际上,成千上万的网友在这里用匿名身份,评论网红、名人、甚至只有几百粉丝的小博主。
他们的穿着、口音、家庭、婚姻、孩子,乃至住址和身体残疾,都可能成为一场公开羞辱的素材。可以理解为,这是一个“反网红聚集地”,但它的边界早已远远超出“批评”的范畴。
而Sebastian,就是这个论坛的创始人。过去八年里,他以“女性管理员Helen McDougal”的假身份运营整个平台,直到2023年,一对来自北爱尔兰的夫妇将他告上了法庭,一切才被揭开。
Neil和Donna Sands,这对被Tattle Life攻击的夫妇,来自科技与时尚产业。他们无意间发现了论坛上长达45页的匿名攻击帖,内容涉及他们的职业、家庭、品牌,还伴随着明显的恶意捏造。
起初他们试图联系站方删除内容,被无视后,选择直接采取法律手段——并成功了。2023年,这场官司在北爱高等法院宣判:Sebastian需赔偿二人各15万英镑,冻结资产逾百万,此外还得承担180万英镑的相关法律与第三方执行费用。
法院的判词异常严厉:“这是赤裸裸地利用别人的痛苦来牟利。平台靠散播不实信息赚钱,并拼命掩盖幕后操作者的身份。”
在法院解禁匿名身份后,Sebastian的“第二重身份”终于被曝光:他就是那个温柔发帖、教你健康生活的Bastian Durward。
匿名评论,这事大家应该都不陌生。互联网上,一个头像一个ID,就能生成新身份。没人知道,躲在“momo”背后的人是谁。
所以很多人会问:这论坛真的有那么恶劣吗?
我们来看看几个真实案例。
一位仅靠社交平台挣了500英镑的准妈妈,发现自己怀孕期间住址被人公开后,因精神压力被医生强制休假;
一位演员在离婚风波期间表达情绪,被评论区冷嘲热讽为“博关注的骗子”;
清洁视频出圈的博主Mrs Hinch和她丈夫,被骂成“妄想症小丑夫妇”;
一位分享家居生活的妈妈网红,被讥讽“孩子脏乱、衣服像从Build A Bear买来的”……
这些内容,几乎都在Tattle Life这种自称“公共监督”的平台上出现。
更恶劣的是,有些曾是Tattle Life“观察对象”的博主,反过来也加入了匿名评论者的队伍。
2019年,一位英国妈妈博主Clemmie Hooper被爆料在该平台上用小号攻击同行,甚至带有种族偏见。她因此接受了助产师委员会的听证,被处以一年警告处分,从此社交平台“自我蒸发”。
Sebastian曾在访谈中说,他创办Tattle Life是为了“揭露社交平台的虚伪面具”。但现实是:这个网站每半年通过谷歌广告收入超过27万英镑——而那是一群正在经受情绪攻击的普通人用自己私生活“供奉”出来的收入。
有人说,这是互联网的自由;但Sands夫妇反驳得更有分量:“我们相信言论自由,但不相信‘无后果’的自由。”
在社交平台生活的人太多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压力点——语言、文化、孤独、情感,人人都有不愿揭开的痛。
一条不怀好意的“评论”,可能在心里留下裂纹,更可能让人长久地活在焦虑里。那些不熟悉、看似只是围观者的网络“声音”,会在某个深夜,变成耳边的噩梦。
“我们没有打算做伸张正义的人,”Neil在声明中说,“但当你发现一张网正试图吞噬你,你会选择挣脱,哪怕代价昂贵。”
他们赢了,也为很多人打开了一扇窗:匿名并不意味着无名,键盘也不是安全屋。
而我们,也应该在下一次准备“随手评论”某人的生活前,问问自己:你说的话,是在表达观点,还是在泄愤?
当那些“造谣者”吃着健康有机蔬菜、晒着阳光早餐,在页面上看似健康阳光时,别忘了——他们的另一面,可能是在屏幕后“点燃一场场精神凌迟”。
如果你曾因为某个平台的评论,而质疑过自己;如果你曾怀疑网络“真的能毁掉一个人”;又或者你只是不小心走进了一个“看热闹”的角落——
希望这场反抗能提醒你:
那些藏在“自由表达”外衣下的伤害,终究是要付出代价的。
网络很大,但每一个恶意的声音,都将回响在施暴者耳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