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简报显示,一些新西兰人从海外收养了超过10名儿童,甚至有人曾因刑事定罪仍涉嫌将儿童偷运入境,引发当局对国际收养制度滥用的担忧。
内部情报报告及向工党和国家党移民部长的警示指出,部分父母的收养动机令人质疑,但移民部门往往无权干预。
继瑞典一项调查揭露数十年来的国际收养欺诈和虐待后,当地建议全面终止国际收养。而类似的问题在新西兰早已存在多年,特别是来自未签署《海牙收养公约》的国家的儿童,其入境途径缺乏监管。
其中有收养人有犯罪前科,亦有儿童被奴役于家中,甚至遭到性侵。Oranga Tamariki和家庭法院在这些海外收养中不需被咨询,甚至不会被告知,这种监管缺口令人担忧是否还有更多虐待行为尚未被发现。
2023年6月,一份移民与海关联合出具的边境威胁分析报告指出,“非真实收养”相关的欺诈行为,包括伪造家庭关系以获取居留权或公民身份。
移民部长Erica Stanford在今年1月收到的简报则指出,大多数跨国收养是真实的,但仍有部分案例中,生父母可能将孩子送养,是为了让他们能接触新西兰更好的教育、服务和就业机会。
“近年来,已发现若干起由养父母对国际收养儿童造成伤害的案例,未来此类事件可能会增加。”
简报称:“无论是真实或非真实收养,受害风险始终存在,但后者在个体和系统层面上的风险显著更高。例如,MBIE情报指出,通过非真实收养入境的新西兰儿童与青少年更易受到性侵、劳工剥削、家庭奴役等侵害,也有被虐待、忽视、或被剥夺受教育权的报告。”
报告预计这类收养数量将随着时间成倍增长,“特别是先前被收养的群体成年后,有可能再收养来自其原籍国的儿童”。
大量收养发生在18岁以上人群中
“受抚养子女类别”的居留签证适用于24岁以下人群,政府指出,许多通过该类别收养的海外子女在来新西兰时已年满18岁。
2021年一份情报报告指出,2020/21年度,该类别来自某一未公开国家的申请者中有65%年龄在18至25岁之间,总计224人。
报告称:“虽然上述问题可能影响任何年龄的被收养者,但在较大年龄收养的个案中,更易出现财务剥削等风险,也更容易引发对收养真实性的质疑,并对新西兰移民体系的完整性构成挑战。”
“虽然新西兰国内收养法律对年龄设有限制,但在承认国际收养方面并无上限,这就导致某些年纪远超‘照顾儿童、建立亲子关系’这一正当理由的收养案例发生,其动机更可能是为获取居留身份。”
官员承认某些高龄收养是出于真诚,但强调“20岁以上的真实收养情况极为少见”。
这类成年被收养人无法享受儿童福利体系的保护,他们作为年轻人身处陌生国家,被认为属于高风险群体。早在2019年,时任移民部长Iain Lees-Galloway就被告知相关风险。
当时官员汇报称:“这些儿童一旦入境,便受到养父母严格控制。他们的护照被没收,行动受限,被迫从事有偿劳动,工资却由养父母掌控,还常常被要求贷款,最终贷款资金也由养父母控制,孩子还需偿还债务。”
有儿童被偷运入境
政府简报还指出,有些新西兰居民曾从海外收养超过10名儿童或年轻人,其中部分孩子遭受身体、性或情绪虐待。
2023年8月,MBIE情报报告显示,Immigration New Zealand(INZ)曾调查一名涉嫌收养并走私儿童入境的女性。
报告称,“INZ对其是否违反《1977年新西兰公民法》、是否有福利欺诈、与新西兰警方有家庭暴力纪录表示担忧,同时担心她所收养的儿童的福祉,并已要求提供更多资料,以协助判断其居留申请。”
该女性“极有可能”向INZ提供虚假和误导性信息以获取儿童居留资格,且有误导政府机构的历史,被认定“不适合成为收养人”。
她“偶尔对其照料的儿童采取暴力行为”,虽然部分内容因保密而被涂黑,但已知她曾被判有罪但获释。“鉴于其暴力行为历史,她并不适合担任收养人……目前并不清楚她施加体罚的频率。”
Stanford是在去年12月的“不意外事项”(no surprises)简报中,得知某起“受抚养子女类别”签证申请案存在问题后,要求进一步制定相关政策。
官员表示,若这些被收养儿童后来被迫劳动、从事无偿家务、被强迫结婚或遭遇性剥削,将可被归类为人口贩运受害者。其他可能后果还包括忽视、情绪虐待、失学,以及因被迫离开原生家庭与祖国所带来的创伤与损失。
然而目前的《移民法》及相关签证指引,并未赋予当局明确的法律依据拒绝这类收养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