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尔兰政府鼓吹‘知识经济’,博士生群体现身说法:打两份工仍吃土!

新闻来源: 华人志 于 2025-06-09 21:05:08

在科克大学商学院读博的Gabriela Lobianco,每周的日程表排得满满当当:做研究、照顾10岁的女儿、打两份零工……她说:"真希望有时间能读读书。"这位来自巴西圣保罗的单亲妈妈,已经在爱尔兰生活了19年,经历过结婚、离婚、裁员,好不容易把在职期间读的硕士发展成博士研究,却发现经济压力大得喘不过气。

她的博士课题是关于移民女性的就业经历,虽然对这个话题充满热情,但每月1500欧元的房租直接吃掉大半津贴。作为爱尔兰公民,她每年能领到2.2万欧元津贴,加上兼职翻译和校内工作,月收入约3000欧元,可还是入不敷出。"要不是之前拿的裁员补偿金垫着,根本撑不下去。"

像她这样的博士生在爱尔兰有6000多人。都柏林大学的Cathal O'Faoláin研究的是AI语音系统,课题能帮助言语障碍患者,可这位24岁的年轻人至今还和父母同住——即便把2.5万欧元的年津贴加上校内打工收入,也比不上硕士同学在科技公司薪资的三分之一。"和朋友出去玩时,感觉我们活在两个世界,"他苦笑道,"我现在连自己都养不起,更别说照顾别人了。"

法国妹子Astrid Dedieu在科克大学研究海上风电对海鸟的影响。虽然津贴从最初的1.85万欧元涨到了2.5万,但每月720欧房租加上账单还是让她捉襟见肘。"在法国博士生算正式雇员,能享受住房补贴和失业保障,这儿的人听了都觉得我在说天方夜谭。"

更惨的是来自巴基斯坦的Hamza(化名)。这位带着妻子和四个孩子的计算机博士,每月津贴换算成巴基斯坦卢比很可观,但在都柏林租不起房,正要搬去40公里外的小镇。由于持学生签证,妻子不能工作,全家人也领不到儿童津贴。"四年博士读完还不算入籍居住期,我都快40了,根本看不到未来。"

爱尔兰高校协会研究主任Lisa Keating直言:"政府总说要打造'知识经济',可研发投入只有欧盟平均水平的一半。"都柏林城市大学副校长John Doyle则叫屈:"25k津贴在都柏林确实不够活,但我们已经尽力了。"

博士生组织PWO成员Jack McNicholl一针见血:"现在这种模式根本不可持续。我们既要更多研究岗位,也要基本尊严。"

眼下,这些拿着微薄津贴的博士生们,正用青春为爱尔兰的科技创新埋单。或许正如那位法国博士生所说:"总感觉我们没得到应有的重视——就像欧洲其他国家对博士生的那种重视。"

 
(0)
(0)

【手机扫描浏览分享】

扫一扫二维码[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点击二维码复制内容链接

敬请注意: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网立场,如果有内容违规或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