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科研团队剖析1000多颗鱼耳石 破解鱼类生长“密码”有助保障食品韧性

新闻来源: 联合早报 于 2025-06-09 20:44:51

南洋理工大学亚洲环境学院博士生黄忠旺是鱼耳石研究项目的第一撰写人。他坚信研究环境变化如何影响鱼的生长至关重要,因为这关乎渔民的生计,以及全球的粮食保障。 (陈渊庄摄)

鱼耳中的石灰质结石是天然的生命记录仪,如同飞机的黑箱,解码后便可获取鱼的生命档案。气候变化对热带海洋鱼类构成生存威胁,通过分析鱼耳石了解鱼群的生长趋势,有助于制定更有效方案保障全球食品韧性。

南洋理工大学亚洲环境学院领导的科研团队通过剖析1000多颗鱼耳石(otolith),重建鱼群40多年的生长趋势,以此了解环境条件等因素如何影响鱼类的生长,为未来应对气候变化日益严重做准备。

鱼耳石是鱼类形态学的关键研究素材,它位于鱼的头部听泡中,主要成分是碳酸钙。鱼的耳石会随着身体成长而变大,耳石越大,鱼体就越大。因此,鱼耳石可用于鉴定鱼的年龄,也能追溯鱼的迁移和生命史。

鱼的两侧耳内各有三颗耳石,即矢状石(sagitta)、星状石(astericus)和扁平石(lapillus)。上述研究项目关注的是最常用于分析、也是体积最大的矢状石。

鱼的耳石会随着鱼的生长逐渐变大,它的构成包含了结合进入鱼体的微量元素。(陈渊庄摄)

科研团队的研究重点是源自澳大利亚西北部和东南亚地区的两种热带鲷鱼,即黑斑笛鲷(Lutjanus johnii,俗称Golden Snapper)和摩拉吧笛鲷(Lutjanus malabaricus,俗称Red Snapper)。这两种鱼常见于本地的湿巴刹,是烹煮咖喱鱼头的主要用料。

研究发现黑斑笛鲷 生长速度受环境影响

科研团队剖析鱼耳石后发现,黑斑笛鲷的生长主要受环境条件影响。例如,较暖和的海洋会加快东南亚黑斑笛鲷的生长速度,最佳温度约30摄氏度。

水温一旦超过30度,东南亚黑斑笛鲷的生长率就会开始下降;超过34度,生长率下降更显着。换言之,如果全球碳排放居高不下,全球暖化持续,不断升高的气温很可能使东南亚黑斑笛鲷的生长受限。

南大亚洲环境学院博士生黄忠旺(31岁)是这项研究项目的第一撰写人。他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解释,根据“温度—体型规则”,鱼类生活在更暖和的水中,生长和发育速度都更快,即使体型较小也可能已达性成熟。

“当水温超过理想值,鱼就会感到压力,导致它们的生长速度受压制。”

澳洲黑斑笛鲷则受印度洋正偶极影响,当印度洋西侧海面温度逐渐高于正常情况,它们的平均生长率会增8.6%。

“风向转换可能改变水流,促成上升流现象,也就是富含营养的海水流向海表面。当鱼的猎物有更多食物时,在级联效应下,鱼的生长也更好。”

气候变化影响渔夫生活和生计

气候变化也可能造成降雨更频密,降雨量也更大,而降雨量偏高可能限制澳洲黑斑笛鲷的生长。

黄忠旺说:“这些鱼习惯生活在海水,降雨会改变水的盐度,进而导致鱼得投入更多资源适应环境,以维持平衡状态。如此一来,鱼承受的压力更大,压制了它们的生长。”

至于两个区域的摩拉吧笛鲷,黄忠旺说,影响它们生长的因素较为复杂,无法确切指出是哪些特定环境条件所致,这还有待更多研究以进一步鉴定。

黄忠旺指出,在气候变化和全球暖化日益严重的大环境中,更暖和的海水起初可能使一些鱼类更快生长,但如果全球气温不断上升,一些鱼类如黑斑笛鲷的生长就很可能变慢,渔夫捕获的鱼体积会更小,渔获量也会减少。

“一些鱼会迁移到较凉的水域,以至渔夫在传统捕捞海域的捕获量减少,进而影响粮食供应和韧性。这个趋势必须关注,尤其是在东南亚,许多群体仍依赖渔业维持生活和生计。”

 
(0)
(0)

【手机扫描浏览分享】

扫一扫二维码[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点击二维码复制内容链接

敬请注意: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网立场,如果有内容违规或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