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研究人员表示,在中国东南部发现的一只侏罗纪时期鸟类的化石对鸟类进化史具有重要意义。新发现的鹬鸟大小的Baminornis zhenghensis,在约1.5亿年前的侏罗纪时期翱翔于天空,根据本周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这意味着它是人类已知最古老的鸟类之一,与1862年在德国发现的标志性古生物阿尔克侏鸟相似古老。
爱丁堡大学古生物学家史蒂夫·布鲁萨特在附随该研究的评论中说:“现在已经有150多年了,阿尔克侏鸟一直独自站立。”“在这段时间里,它一直是侏罗纪时期唯一无可置疑的鸟类化石,”他在电子邮件中告诉NBC新闻。
尽管偶尔会发现其他一些类似鸟类的侏罗纪化石,但布鲁萨特说化石记录中存在一个“巨大的谜团和一个令人沮丧的空白”:如果阿尔克侏鸟那时可以飞翔,其他鸟类也必定存在。那他们的化石在哪里呢?
2023年在中国福建省政和县发现的Baminornis化石,现在是自阿尔克侏鸟以来最重要的发现之一,有助于填补这一空白,使其成为“侏罗纪时代第二个无可置疑的鸟类”。
与半鸟半爬行动物的阿尔克侏鸟长长而细的尾巴不同,Baminornis有一个较短的尾巴,其中一些椎骨融合形成了一个短小的瘦矮生物称为尾横骨,这是一个重要的空气动力学特征,可以将身体的重心向翅膀推,类似于现代鸟类中帮助它们更好飞行的结构。
在Baminornis的发现之前,短尾只在已知生活在大约20年后,如Eoconfuciusornis和Protopteryx等,所知的鸟类中发现过。
布鲁萨特说:“最让我激动的是,Baminornis比阿尔克侏鸟更先进,它可以飞得更好。”
Baminornis比阿尔克侏鸟解剖结构复杂得多,布鲁萨特说,阿尔克侏鸟是一个具有爪子和利齿的“原始”鸟类,就像它的恐龙祖先一样。
阿尔克侏鸟在确定今天的鸟类是从恐龙进化而来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他还补充说,它是一种“像定格画面一样凝固的进化行为的典型例子”。
这两只类似年龄的鸟之间的巨大差异,发现地相距约5500英里,使《自然》杂志研究团队相信,鸟类的进化比先前认为的要早数百万年,目前的估计约为1.72亿至1.64亿年前。
除数十个水生或半水生动物的化石外,政和动物群还包括至少三个鸟类化石。研究人员表示,这表明这一收藏具有丰富的潜力,可“丰富我们对早期鸟类多样化的理解”,并“填补侏罗纪末期陆地生态系统演化历史的关键空白”。
尽管Baminornis化石保存了大部分骨骼,但羽毛没有保存下来,对于其翅膀的大小和结构还存在疑问。它也缺少头骨,限制了对该鸟类饮食的线索。
不过,“Baminornis告诉我们,在侏罗纪时期有各种各样的鸟类存在,它们以不同的方式飞行,”布鲁萨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