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财经·军事 | 生活·家庭·娱乐 | 体坛·历史·科技 | 摄影·旅游·文化 | 移民·教育·就业 | 数码·健康·奇闻 | 评论·图片·视频
留园新闻速递· 【繁體閱讀】 【网友评论:0条】 【新加坡本地新闻信息】 

研究:气候变化使环境更热更潮湿 推高多数疾病感染风险

新闻来源: 联合早报 于 2024-03-31 23:32:50  



研究发现,气候变化会影响染病风险,例如更高的气温会提高热相关疾病、沙门菌病和手足口症等疾病的感染风险,但会压制流感和呼吸道疾病等的染病风险。(林明顺摄)

气候变化影响染病风险,本地研究发现,更潮湿的环境会提高感染类鼻疽和呼吸道疾病的风险,环境更热则压制染上呼吸道感染病和骨痛热症等疾病的风险。

包括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助理教授易启龙,以及国大苏瑞福公共卫生学院助理教授邵薇洁在内的研究团队,早前整理14份环境流行病学的研究结果,这些研究分析环境变化对感染疾病的相对风险(relative risk)。

相对风险的算法,是通过比较环境变化前后的感染风险;相对风险越高,代表环境改变后感染疾病的风险越大。

研究发现,绝对潮湿上升一公克每立方公分,感染骨痛热症和乙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B virus)的风险分别增加20.6%和379.9%。

当平均气温上升一摄氏度,感染手足口症、热相关疾病,以及沙门菌病(Salmonella)和腹泻病的风险,分别攀升36%、43%、10.8%,以及1.3%。

与此同时,多一摄氏度的平均气温会压制感染急性结膜炎、人类副流感病毒(human parainfluenza virus,简称HPIV),以及甲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A)的风险,分别下跌3.3%、5.7%,以及5.1%。

反之,当平均气温下跌一摄氏度,患有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on-S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简称NSTEMI)的风险会增加12%。

沙门菌病和热相关疾病引关注

早前公布的第三次全国气候变化研究结果预测,到本世纪末,或有54天至326天的暑热压力指数达33摄氏度以上;极端降雨会更频繁地发生,干旱天气也料更频繁、持续更久。

邵薇洁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可以预测的是,更高的气温会提高感染热相关疾病、沙门菌病和手足口症等疾病的风险,但同时会压制流感和急性呼吸道感染病等的染病风险;较潮湿的气候会使骨痛热症和急性呼吸道感染病的染病风险上升,更高的降雨量也会提高感染流感的风险。

易启龙说,沙门菌一般出现在食物中,能在高温下杀除,但随着人们普遍缺乏时间下厨,好些人也对烹饪不熟悉,感染沙门菌病的风险应被关注。“人们在家做饭可能忽略区分煮熟和未熟食物的重要性;在外用餐,业者如果没有将煮好的食物放在适合的温度下保温,也可能引发沙门菌大量滋生。”

易启龙认为,社会现有对热相关疾病的意识也须提高。“许多人努力运动来维持健康,但未必关注什么时段运动最好,若是在非常热的条件下运动,中暑等风险就更高。当身体无法排热,人们可能会头晕目眩,较严重可能失去知觉晕倒,热相关病状的后果相当严重,不容小觑。”


纵向研究(longitudinal study),是指在较长的时间线上重复研究同一批人,这类研究耗时也十分昂贵。(档案照片)

邵薇洁说:“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缓慢形成,目前关于气候变化如何长期影响健康的纵向研究并不多,但随着社会的意识提高,这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受关注。”

纵向研究(longitudinal study),是指在较长时间线上长期研究同一批人,这类研究耗时也十分昂贵。

易启龙认为,纵向研究的不足趋势预计会持续,因为全球经济相对疲弱,进而影响科学家获得的资助。不过,聚焦气候变化对健康短期影响的研究,仍有助决策者更好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例如,如果研究发现某些饮食业引发沙门菌病的风险更高,监管机构应须考虑更常展开突击行动采收食物样本等,以保障民众的健康。

“同样值得探讨的是气候变化会否加重医疗体系负担,例如当气温持续升高而更多人中暑,现有的医疗体系能否照顾更多病患,并且有否足够的救护车载送病患?当降雨量增加使交通情况变得缓慢,救护车是否可以及时将病患送到医院?这些问题都是研究员接下来可关注的。”

厄尔尼诺对骨痛热症影响难预测


易启龙说,当气温介于20至31摄氏度,伊蚊的成熟周期和病毒的潜伏期都比较短,伊蚊也更活跃咬人,因此感染骨痛热症的风险更高;当气温超过31摄氏度,伊蚊也难以适应,生存能力随之削弱,使病毒传播的能力受到限制。(档案照片)

研究发现,如果最高气温上升一摄氏度,感染骨痛热症的风险会下跌13.2%;三天热浪下,染病风险则会降低28.3%。换言之,高温可对人类感染骨痛热症发挥“保护”作用。

这个结果似乎颠覆了人们普遍对天气炎热会加快伊蚊的成熟周期、繁殖量也会提高的认知。

易启龙解释,当气温介于20多至31摄氏度,伊蚊的成熟周期和病毒的潜伏期都比较短,伊蚊也更活跃咬人,因此感染骨痛热症的风险更高;当气温超过31度,伊蚊也难以适应,生存能力被削弱,使病毒传播的能力受到限制。

问及能否以此推理,当厄尔尼诺现象形成使环境变得更热更干燥,骨痛热症的染病风险会下降,易启龙说:“这不好说,因为现阶段没有人知道厄尔尼诺形成后,气温究竟会升至伊蚊无法适应的程度,或是气温会攀升,但未达到影响伊蚊生存能力的水平,导致病毒仍可继续迅速散播。”


鲜花(0)

鸡蛋()
0 条

【手机扫描分享】
新闻速递首页】 【新加坡本地新闻信息】 【地区新闻信息汇总】 【即刻热度新闻

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网立场,如果有内容违规或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新闻速递首页·向留园新闻区投稿·返回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