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财经·军事 | 生活·家庭·娱乐 | 体坛·历史·科技 | 摄影·旅游·文化 | 移民·教育·就业 | 数码·健康·奇闻 | 评论·图片·视频
留园新闻速递· 【繁體閱讀】 【网友评论:0条】 【新加坡本地新闻信息】 

从甘榜到湿巴刹 第三代蛋商“一蛋知秋”

新闻来源: 联合早报 于 2024-03-31 23:29:57  



刘华顺说,他要像现代年轻人喝咖啡得要在星巴克那样,卖鸡蛋也要主打“氛围感”。他四处收集物件妆点档口,据说一些街坊在他从附近捡来门口企鹅吉祥物当天,还特意去买进档口门牌号万字票,结果真的中奖。(蔡家增摄)

“一蛋在手,别无选择,巨无霸蛋!”

这是张贴在“刘华顺贸易”的档口旁、看似无厘头的标语,任谁路过都忍不住多看两眼。

第三代鸡蛋商刘华顺(60岁)可谓是见证了我国的“鸡蛋史”。1975年起,刘华顺的祖母在甘榜的小农场开始了卖鸡蛋的生意,后来交给了他的父母,而他是在鸡蛋摊长大,十几岁起就帮忙打点档口,一做就是50几年。

“80年代没有了甘榜,我们从如切购物中心搬到了勿洛南湿巴刹,后来我还曾跟随贸工部去外国考察鸡蛋,看哪里适合进口。现代人大多光顾超市,蛋商的生意已经大不如前。”刘华顺几句话概括了经营鸡蛋的生意从甘榜小规模的自产自足,到蛋商四处进口,又发展到超市直销的微妙变迁。

问他如何“一蛋知秋”,近年来感受到了什么具体的变化?他拿出一盒新西兰走地鸡蛋说,虽然蛋对他来说口味品质差别不大,但这是近年来一些从澳大利亚、新西兰回国的人会特意找的一种蛋。记者说这个可比其他蛋贵不少,刘华顺打趣道:“你看这个盒子上画的是洋人,可能这就是为什么比我们华人的蛋更贵咯!”

问到他为何说生意不如从前却还坚守档口时,刘华顺拿出一叠报纸,其中一张竟是记者之前写关于店屋涨价老字号关门的一则新闻,在讲到房价的部分,他都仔细地画了线。

“你看现在房价很贵,还好我年轻时咬咬牙,在90年代早期就买下另一间店屋,现在成了还能在这里服务顾客,忆苦思甜的底气。”

原来自从他从父母手里接手鸡蛋生意以来,就开始看中鸡蛋进口代理的风口,小档口的背后也多了另一间店屋“分店”。刘华顺问了记者的年龄,拿出他引以为傲的位于沈氏道的店屋地契,告诉记者,“等你100多岁,这个房子都还可以住”。

关于接下来的生意将会何去何从,他骄傲地说女儿是实打实的“地主家的女儿”,不愿女儿将来被人工智能取代,也不愿她面对“35岁职场魔咒”,不如就回家接管生意。与一般“小贩青黄不接”的叙事不同的是,女儿竟也乐意接下这个起早贪黑的家族生意,或成为家族中第四代鸡蛋商。


鲜花(0)

鸡蛋()
0 条

【手机扫描分享】
新闻速递首页】 【新加坡本地新闻信息】 【地区新闻信息汇总】 【即刻热度新闻

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网立场,如果有内容违规或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新闻速递首页·向留园新闻区投稿·返回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