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财经·军事 | 生活·家庭·娱乐 | 体坛·历史·科技 | 摄影·旅游·文化 | 移民·教育·就业 | 数码·健康·奇闻 | 评论·图片·视频
留园新闻速递· 【繁體閱讀】 【网友评论:0条】 【新加坡本地新闻信息】 

84岁心脏科医生跟上医疗科技发展步伐 进手术室动刀

新闻来源: 联合早报 于 2024-03-30 23:24:51  



用PowerPoint制作简报、使用电子系统查看病患病例,科技难不倒84岁的心脏专科医生刘立彬。(林明顺摄)

心脏专科医生、新加坡心脏基金董事会荣誉主席刘立彬设在伊丽莎白专科医药中心的诊所,装潢散发浓厚的古朴风味,木质的家具、淡雅的粉刷,仿佛停留在1990年代。不过,掌管这家诊所的刘立彬医生,脚步却一直跟着时代前进。医疗科技发展瞬息万变,医疗工作者也得不断充实自己,才能给予病患最好的治疗。配合我国大力推广终身学习文化,《联合早报》“余热生辉”系列访问几名虽已过了退休年龄,却依然坚守岗位的专业人士,让读者从他们退而不休的精神中得到启发。

心脏起搏技术1980年代发展起来,把这个科技带入本地的心脏专科医生刘立彬,是植入我国首40个心脏起搏器的医生。40余载过去了,如今84岁的他,对心脏科的热忱不减,依旧踏进手术室完成一场又一场的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

记者日前到访刘立彬医生的诊所时,他拿出了一个沉重硬壳箱子,里头装着形形色色的心脏起搏器。最早期的起搏器巴掌大小,当时缺乏高质量的铁,所以用树脂(resin)制成,拿在手中虽然不重,但想象这个厚度和尺寸的机器得安装在体内,难免心惊胆战。

幸好科技发展迅速,起搏器已经越变越小,也越变越高科技。刘立彬跟记者分享近期起搏器的科技发展时,难掩心中兴奋,娓娓道来。

原来,现在的起搏器已经有智能和云端功能,可以记录病患心率,一出现异常,信息将直接发送至医生手机,让医生可以及时应对。


科技发展迅速,最初的心脏起搏器(左起)如掌心般大小,如今越变越小。(林明顺摄)

科技发展迅速,这名资深医生不但没有落后,反而走在科技的前沿。刘立彬至今仍然参加各种医学研讨会和会议,确保自己不断地学习。他说:“我只是对这些感兴趣而已。”

七八年前,刘立彬还曾开讲介绍人工智能(AI)在医疗保健领域的应用。他是本地首几名开始推广人工智能的医生。

刘立彬诊室的桌上摆放电脑,在看诊过程中使用电子病历记录系统,看诊后也鼓励病患使用电子付款方式。“收现金其实很麻烦,得三天两头往银行跑。我还记得医药中心楼下早期有一家银行,因为所有诊所都会到那里存钱,他们还得增派几名保安人员看守。”

每周上健身房至少一次 坚持锻炼是“抗老秘诀”

问及退休打算时,刘立彬说:“什么是退休年龄?是由谁规定的吗?还是根据你的工作能力来决定?我认为,退休就是你不再对工作感兴趣的时候。我们都应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继续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不过,年纪渐长的他也意识到身体的局限。

在1980年代,我国只有几名心脏专科医生,刘立彬每天从早上7时开始得跑六家医院看30多名病人,一直到晚上7时才能下班。如今,他的体力自然不如从前,也更容易疲惫,所以选择放慢脚步,限制看诊人数。

随着视力老化,他减少了细活,把复杂的血管成形手术转交给年轻同事,但还是继续做较直接的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

至于如何应对身体上的局限,刘立彬认为,身体强健能使心智健全,坚持锻炼身体就是他的“抗老秘诀”。

他每周上健身房至少一次,每次花两个半小时到三个小时,先是在跑步机上跑五六公里,之后再做负重运动。

“年龄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心态问题。我不能说年龄仅是一个数字,因为你当然必须意识到自己的局限。很多人到了60多岁就选择放弃了,承认自己已经够老了,但我们还是有能力继续向前进的。”

卫生部受询时指出,本地绝大部分的注册医生,年龄介于30岁至40岁之间。

为确保医生不断地更新技能和知识,新加坡医药理事会指定医生达到医学延续教育训练(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简称CME)要求,才能更新执业证书,继续在本地当医生。

这包括参加培养医生能力的课程,以及其他相关课程如医学伦理、医疗保健领导力,以及质量改进等。


鲜花(0)

鸡蛋()
0 条

【手机扫描分享】
新闻速递首页】 【新加坡本地新闻信息】 【地区新闻信息汇总】 【即刻热度新闻

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网立场,如果有内容违规或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新闻速递首页·向留园新闻区投稿·返回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