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stco饼干悄悄“缩水“!24块变21块价格不变,湾区人怒了

新闻来源: 纽约邮报 于 2025-04-25 21:05:15

湾区居民最近在逛Costco时,或许已经悄悄察觉到,那个熟悉的大盒饼干,好像“缩水”了!

图:纽约邮报截图

事情起因于Costco推出了一款新口味的焦香黄油砂糖饼干(Brown Butter Sugar Cookies),每盒售价仍为$7.99,外观看起来也颇为诱人。然而,细心的消费者发现,盒子里原本应该有的24块饼干,如今只剩下了21块。虽然价格没变,但内容实打实地少了三块。

有网友调侃道:“先是玛芬缩水,现在连饼干都不放过,Costco你变了。”

这一现象在社交媒体上迅速引发热议。美食博主@costcobuys在Instagram上发布了一段开箱视频,并配文:“新口味饼干,看起来超赞!”结果评论区一片哗然,重点都落在了“21块”这个数字上。

一位Reddit用户直接发问:“剩下那三块去哪儿了?”

另一位网友则调侃称:“先是砍掉玛芬数量,现在连两打饼干也成了历史。”

这种现象,在美国被称为Shrinkflation(缩水式通胀)。简单来说,就是商品在价格不变的前提下,份量变少了。消费者表面上没花更多的钱,实际上却买到了更少的内容。

缩水式通胀:看不见的涨价

缩水式通胀并非新鲜事,但在近几年美国通胀高企、消费者预算吃紧的背景下,尤其令人敏感。据2024年LendingTree的一份报告显示,过去五年间,美国人常购买的近百种产品中,有超过三分之一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缩水现象。

比如,薯片变小包、冰淇淋桶看着没变但容量减少、洗衣液从原来的“可洗80次”变成了“最多60次”,甚至连卫生纸的卷数都偷偷减了几张。这种操作几乎涵盖了超市中所有类别的商品,而饼干、麦片和冷冻食品首当其冲。

LendingTree首席分析师Matt Schulz指出:“消费者已经为物价上涨感到沮丧,而缩水式通胀则是在伤口上撒盐。这种悄悄缩水的方式,会让消费者觉得被欺骗了。”

商家之所以偏好这种策略,是因为“明着涨价”往往会引发反感,影响销量;而份量变少、包装不变,既能控制成本,也不容易第一时间引起注意。

Costco“缩水”不是第一次

作为美国家庭的“批发天堂”,Costco一向以物美价廉的形象深入人心。但实际上,它也并非Shrinkflation的例外。

去年,就有消费者发现Costco经典的“蓝莓玛芬”(Blueberry Muffin)从原来的6个一组减少到了4个,而价格保持不变。冷冻牛肉馅饼的个数也有所减少。

虽然这些变化经常被冠以“配方优化”“份量调整”等说法,但在通胀语境下,消费者越来越敏感,尤其是湾区这样物价居高、生活成本压力大的地区,缩水式通胀带来的心理落差尤为明显。

对消费者意味着什么?

对很多湾区华人家庭来说,Costco不仅是采购粮油副食的首选,也是养家糊口的经济之选。然而在高房租、高通勤成本和高医疗支出的“三高”生活模式下,Shrinkflation的渗透可能让很多家庭感到“越买越不值”。

尤其是当缩水式通胀发生在零食、快餐类产品上时,对家有学生、需要便当、常用速食品的家庭来说影响更为直观。比如一盒饼干少了3块,看起来不多,但放在日常便当中,就意味着本来能分五天的点心,现在只能撑四天。

此外,缩水式通胀还会打击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一位旧金山的网友在Reddit上表示:“我宁愿他们涨价告诉我实情,也不想被悄悄‘偷’了分量。这种不透明的做法才是真正让人不满的地方。”

是时候换一种购物心态了?

面对缩水式通胀带来的困扰,消费者并非毫无应对之策。一些常见建议包括:

1、货比三家:比起只看单价,试着以“每盎司成本”来衡量商品性价比。

2、关注成分表和重量说明:不要只盯包装大小或视觉效果,有时候缩水藏在不易察觉的数字里。

3、尝试替代品牌:一些小众品牌在竞争激烈的通胀环境中反而更愿意“以量取胜”,性价比更高。

4、团购和社区拼单:尤其在华人社群中流行,既省钱又避免大包装浪费。

缩水式通胀这个词听起来像个冷笑话,但它真实地反映了当前经济环境下消费者的无奈选择。当人们不得不为每一次购物精打细算时,三块饼干的“消失”就不再只是一个零食问题,而是我们正在经历的通胀生活的缩影。

Costco会回应消费者的质疑吗?缩水式通胀的趋势会在2025年逆转吗?在等待答案的过程中,我们或许只能更谨慎地盯紧每一次“看似不变”的购物账单。

 
(0)
(0)

【手机扫描浏览分享】

扫一扫二维码[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点击二维码复制内容链接

敬请注意: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网立场,如果有内容违规或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