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关税问题上再次「变脸」。他突然宣布,对包括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半导体设备等在内的大量中国出口核心商品予以关税豁免。这一操作引发广泛关注与猜测:这是特朗普在中美博弈中的策略调整?还是在压力之下不得不低头?是「挖坑」?还是「跪下」?
01从强硬到「服软」:关税战的最新转折
过去几个月,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的幅度持续扩大,一度从84%升至145%。中国方面则以强硬反制应对,将对美关税提高至125%。然而,面对中国的坚决态度、美国企业的广泛抗议,以及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加剧,特朗普在4月12日悄然宣布豁免部分关键商品的对等关税。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调整并未像以往那样高调宣传,而是低调「藏进」税目清单。这一反常之举引发了外界对其真实动机的多重解读。
02特朗普「服软」的三大原因
1. 华尔街资本施压
随着美债收益率攀升至历史高点,股市连续大跌,金融市场的紧张情绪空前高涨。华尔街高层纷纷向白宫施压,苹果、特斯拉、英伟达等企业也开始高调发声,表达对关税政策的不满。苹果CEO库克、特斯拉CEO马斯克甚至亲自游说,特朗普面临来自金融与科技巨头的双重夹击。
2. 基层「红脖子」选民的不满
关税政策直接导致生活成本上升,而中低收入群体正是特朗普最重要的选民基础。面对通胀和物价上涨,许多原本坚定支持他的「川粉」开始动摇。在即将到来的选举周期中,特朗普显然不能忽视这一隐患。
3. 经济现实的冷酷反噬
数据显示,美国对中国进口商品的依赖度超过40%。很多产品缺乏替代来源,加征关税只会让美国消费者直接承担成本。正如中国财政部所言:「继续加征关税已无经济意义,只会成为经济史上的笑话。」
03关税豁免背后的真实目的?
特朗普素有「谈判大师」之称。他的策略往往是先「极限施压」,再「阶段让步」。此次豁免,或许并非真正「服软」,而是为下一轮谈判制造缓冲空间,争取主动权。
这一操作不仅意在安抚市场、稳定民意,更可能是为中美下一阶段的磋商埋下伏笔。
特朗普政府上台后,我们看到了一系列反复无常的决策和政策,让人怀疑他是不是一个精神分裂者。刚刚,这是又一次「反复无常」的决策。美东时间4月12日,美国政府公布了相关备忘录,豁免计算机、智能手机、半导体制造设备、集成电路等部分产品的「对等关税」。对此,网友们一片欢呼,认为特朗普的政策还没实施几天,这就开始第二次跪了。
那么,这是不是特朗普跪了呢?有评论认为,这不能算是跪了,恰恰相反,他这么只是为了更加维护好自己的利益,同时能够更加长时间地对付中国,或者说,这就是他为了对付中国而采取的措施。之所以这么说,源于两个方面:
1. 豁免有前提条件 什么前提条件呢?根据相关的报道,一个核心条件是要满足美国成分20%以上的要求。所谓的20%以上,就是包括美国生产的零部件或付给美国的专利费等占该产品的20%及以上就可以获得部分豁免。为啥说是部分豁免呢?就是他只豁免美国成分那部分,其他国家的零部件或服务不在豁免之列。譬如,一件商品100美元,美国成分占30%,那么他豁免的部分就是100×30%=30美元,被豁免的就是这30美元的部分,其他部分该怎么征还怎么征。
2. 目的不是让步,而是美国利益 美国的这一政策,是通过强制要求「美国成分占比」,旨在推动全球供应链回流美国本土,同时缓解美国企业对高关税成本的抗议。大家想想看,他要的是通过关税政策扭转全球供应链和产业链,他这个怎么叫跪了呢?如果非说他跪了,其实在中国宣布反击后,他立刻宣布对75个国家豁免90天那个才算是膝盖有点软。但是,特朗普后来又改口了说不一定,所以最终结果如何,还得继续看,特朗普这个人,就是不可预期,随时变卦。
04关税战对美国及全球经济的冲击
1. 金融市场的剧烈波动
在股市持续下跌的同时,美债收益率却不降反升,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突破4.445%,30年期更是飙至4.893%。这一反常现象表明,投资者对美国财政状况的信心正在动摇。
而中国、日本等美国国债主要持有国,一旦选择减持,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市场震荡。
2. 美国企业面临严峻挑战
- 成本上升:原材料、零部件成本大幅增加。以热轧卷板为例,美国本土价格高出中国产品18%,每年光汽车行业就增加13亿美元支出。
- 供应链中断:苹果90%的产品依赖中国供应链,特斯拉订单也因此被迫暂停,企业正在被迫重构全球布局。
- 竞争力下降:产品售价提高后,国际市场份额下降,企业盈利空间被压缩。
- 就业与外迁:部分企业开始裁员或转移生产基地至墨西哥、东南亚等地,违背特朗普「制造业回流美国」的初衷。
- 消费者信心下降:2025年2月,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从105.3暴跌至98.3,创四年来最大单月跌幅。
3. 全球贸易格局被打乱
在特朗普的贸易政策牵动下,加拿大、墨西哥、欧盟等国家纷纷祭出反制关税,世界贸易体系面临重构。供应链转移、投资信心不足,已成为各国经济的新隐忧。
08关税战对美国企业的冲击
1. 苹果:岌岌可危
苹果公司近80%的手机依赖中国供应链,而关税导致其成本大幅增加。分析师估计,如果现行关税继续实施,苹果可能不得不将美国市场的手机价格提高85%。这不仅影响利润,还可能失去大量消费者。
2. 特斯拉:订单暂停
特斯拉已经暂停了部分中国市场订单。关税战让其在全球供应链上的成本飙升,直接影响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3. 波音:雪上加霜
波音深陷全球供应链压力,高昂的进口成本和各国反制措施让其海外市场竞争力大幅下降。而竞争对手空客则通过美国本土制造巧妙规避了部分关税,进一步抢占市场。
05美国债市:对特朗普的「无声否决权」
债券市场对特朗普关税政策的长期反应逐渐显现:
- 融资成本增加:收益率上升直接加大政府借贷负担。
- 美元信用受损:美债作为全球定价工具地位被动摇。
- 滞胀风险上升:通胀上行+经济增长放缓,令美联储左右为难。
- 投资者信心下滑:债市与股市齐跌,避险功能失效,全球风险厌恶情绪上升。
某种意义上说,债市正在成为特朗普政策的「隐形刹车」。
09小心这3个「坑」别跳进去了!
很多人一提起特朗普,就觉得这人疯疯癫癫、张嘴就来。但你要是以为他只是「嘴炮」,那就大错特错了!他虽然手段对中国不一定奏效,但对其他国家却蛮有杀伤力的。所以,我们不能小瞧他,反而得提防他那些「套路满满」的操作。
说白了,现在特朗普已经给我们埋了3个「坑」,就等人往下跳呢!
陷阱一:谈判套路
你还记得当初中美打关税战前,特朗普是什么态度吗?各种放话说想来中国访问、要达成协议什么的。结果转脸就开打加税战了。
之后他继续「放风」——一会说中美达成协议很重要,一会又说「等北京来电话」,还威胁说中国反击会吃亏。可中国真反击了,他又对75个国家暂时不加税,给了个「缓兵之计」。
他的目标其实很明确:想引你主动去谈判。可问题是,他设定的谈判起点就是在他加税之后!你一谈,就默认了他的规则,节奏完全掌握在他手里。
这其实是个套路。中国现在的态度很明确:要谈可以,但得在平等、互相尊重的前提下。比如你先把之前的加税取消了,我们再谈。
中国看得清楚,可不代表所有国家都能识破。比如越南就主动提议和美国谈判,希望把关税控制在22%-28%之间。这说明啥?还是有人可能会掉坑里。
陷阱二:让步连环计
特朗普的另一个「拿手好戏」就是——小诱饵换大让步。
他可能先给你个「看起来还行」的条件,引你退一步。结果你一让,他马上得寸进尺,让你连连退,到最后连底裤都快没了。
这一招看着温和,实则杀伤力巨大。一不留神就可能被带到深坑里出不来了。
陷阱三:交易圈套
这招就更直白了,基本就是:「你给我点啥,我就不找你麻烦。」
以前网上流传过美国要用「两三万亿美元外汇」来换中国「统一台湾」的荒唐说法。最近又有传言说:「你把TikTok卖给我,我就不加税了。」
听起来是个交易,实则就是个圈套。一旦你上了这个当,他们还会接着来下一轮——要么换别的利益、要么加更大的码。
特朗普的「鬼点子」层出不穷,他虽然不一定真的能「一计得逞」,但每一步都在「设局」。你一旦踩进一个,很可能就一连串被套住。
所以,跟美国打交道时,得保持清醒、警惕、冷静。不能被「谈谈就行」「做个交易」「稍微让点步」这样的说法骗了。否则一步错,步步错。
07结语:经济规律终将胜出
特朗普试图以关税实现「政治红利」,但经济规律终将战胜政治意志。从股市到债市,从企业到民众,关税战已全面反噬美国本身。而对中国而言,这场贸易战虽为挑战,更是加速经济转型与自主创新的契机。
「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
在这场全球瞩目的博弈中,真正的赢家,终将是坚持战略定力、顺应经济大势的一方。
没办法,经济规律就像地心引力,你特朗普再蛮横,也打不过地心引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