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首现两蜗牛品种 也是亚洲地区首次发现

新闻来源: 联合早报 于 2025-04-13 19:41:46

自然爱好者刘永立在滨海湾花园一堆落叶中发现古巴棕蜗牛。 (受访者提供)

本地发现两种以前从未在这里看见的蜗牛——古巴棕蜗牛和贝克氏蜗牛。这也是亚洲地区首次有这样的发现记录。

古巴棕蜗牛(Zachrysia provisoria)和贝克氏蜗牛(Beckianum beckianum)先后在中美洲、南美洲、夏威夷及加勒比等地区被发现。本地李光前自然历史博物馆在2月28日出版的《新加坡自然期刊》中报告,本地首次发现这两种蜗牛。

确定这两种罕见蜗牛在本地存在的是自然爱好者刘永立(40岁,养老院护理经理)。

刘永立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说,几个月前,他在本地一个蜗牛爱好者群组中,看到有人说在滨海湾花园看见古巴棕蜗牛。为了一探究竟,他趁转换工作的空档,前往滨海湾花园寻找蜗牛。在大约一个月的时间里,他至少去了三次,结果真的有了惊喜的发现。

“经过几天的积极寻找,我最终在一片鸟巢蕨上发现两只古巴棕蜗牛,一只成年的和一只小蜗牛。它们都处于休眠状态。……同一天,我在花园的另一个角落意外地发现贝克氏蜗牛。”

刘永立兴奋地说:“这真是个幸运的巧合。我当时看到一堆落叶,处于好奇就去翻看,结果竟然发现古巴棕蜗牛;至于贝克氏蜗牛,更是完全出乎意料。”

他说,他通常选择在人少的时候到滨海湾花园去,可以避开喧扰,慢慢寻找蜗牛的踪迹。

他比对网上资料以及科学文献中的蜗牛物种照片和有关描述后,最终确认了这些蜗牛的品种。他推测,这两种蜗牛很可能是随着植物运输入境而被带来本地的。

自然爱好者刘永立在滨海湾花园的另一角落,发现贝克氏蜗牛。(受访者提供)我国至今记录逾60种陆生蜗牛和蛞蝓 约三分一为外来物种

李光前自然历史博物馆软体动物馆藏经理陈雄杰受访时说:“与其他动物类群相比起来,本地的陆生和淡水软体动物属于外来物种的数量异常高。”

据他介绍,新加坡至今已记录超过60种陆生蜗牛和蛞蝓,其中大约三分之一是外来物种,大多数已经在本地繁衍。

“许多研究表明,园艺贸易是外来蜗牛意外引入的主要途径。由于本地的国际贸易量大,外来蜗牛一般藏在土壤中和植物叶子上,容易被带入,因此园艺贸易是最可能的途径。”

当局可采更多措施 防外来物种构成生态威胁

目前尚不清楚这两种新发现的蜗牛是否已在本地繁衍开来,但报告指出,非本地物种入境可能对当地生态系统构成威胁。

陈雄杰说:“尽管目前没有证据表明被引进的蜗牛对新加坡的本土物种造成负面影响,但根据预防原则,关注所有外来物种的潜在危害是明智的。一旦外来物种落地繁衍,要灭绝它们通常是昂贵又不可能的。必须注意的是,某些本土物种受到的负面影响可能要多年后才会显现出来,到那时可能为时已晚了。”

报告指出,古巴棕蜗牛是老鼠肺虫(rat lungworm)的宿主,这种寄生虫如果进入人体可能导致脑膜炎等,它也可能对农业造成影响。

陈雄杰认为,政府可以采取更多措施来防范外来物种构成的风险,公众也要避免随意放生外来物种进入自然环境。此外,如果发现任何外来动植物,应及时向李光前自然历史博物馆报告,以便相关机构采取必要措施,预防它们可能带来的生态威胁。

刘永立认同这一观点,建议当局加强对进口动植物的检疫和检查程序,并进行更多研究,以了解这类引入的潜在影响。

 
(0)
(0)

【手机扫描浏览分享】

扫一扫二维码[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点击二维码复制内容链接

敬请注意: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网立场,如果有内容违规或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