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美国政府对欧盟商品加征关税的消息传来,爱尔兰的乳制品和威士忌行业突然成了"重点关照对象"。不过,这些企业主们却显得颇为淡定——毕竟,经历过英国脱欧大风大浪的爱尔兰商人们,早就学会了在危机里跳探戈。
作为美国超市里的"黄油顶流",Kerrygold突然成了关税战里的"头号靶子"。爱尔兰农民协会负责人比尔·奥基夫掰着手指算账:全爱15%的乳制品都漂洋过海去了美国,现在每罐黄油要被多抽20%的"过路费",而隔壁英国和新西兰竞争对手只用交10%。不过老农们倒不急着哭惨:"欧洲各地黄油需求旺着呢,短期价格稳得住!"
真正让农场主们揪心的是反向连锁反应——爱尔兰牲畜吃的豆粕、玉米蛋白粉可都是从美国进口的。奥基夫望着仓库叹气:"现在只能祈祷欧盟别报复得太狠,要不然饲料涨价可比黄油少赚几个钱可怕多了。"
在基尔肯尼郡,乳业巨头Tirlán的CEO肖恩·莫洛伊正对着世界地图排兵布阵。虽然每年还有三四千万欧元的乳脂要硬着头皮往美国运,但这位经历过脱欧大战的老将早就备好B计划:"当年英国突然‘分手’,我们转头就攻下了亚洲和中东市场。"说着指了指车间里正在封装的全新阿拉伯文标签产品。
比起乳制品企业的从容,威士忌商人们则上演着"冰与火之歌"。利特里姆郡的酿酒师帕特·里格尼一边擦拭着招牌产品"鼓香波火药金酒"的瓶子,一边盯着大西洋对岸的销售报表——这款突然蹿升到美国高端金酒第四名的爱尔兰烈酒,正面临英国对手的关税优势。不过老爷子笑得狡黠:"真正的酒鬼可不在乎多付几美元,他们只在乎杯子里是不是正宗的‘爱尔兰故事’。"
而在科克郡的海边,克隆基尔蒂蒸馏厂的迈克尔·斯卡利干脆把货运单全改成了日文和韩文:"既然美国人要加钱喝威士忌,我们就让东京和首尔的夜生活更‘爱尔兰’些。"据说他们最新研发的"大西洋海盐风味"威士忌,已经成了日本居酒屋的新宠。
最令人意外的是一对疫情期间创业的"狐狸尾巴"威士忌夫妇。当传统品牌为关税唉声叹气时,这对80后创始人却在得克萨斯州的超市里偷偷铺货。"大牌涨价空出的货架,正好塞进我们的潮牌威士忌!"创始人爱丽丝·卡罗尔兴奋地展示着ins上美国年轻人用他们的酒调制的"关税叛逆者"鸡尾酒,"何况加拿大市场现在疯狂扫货美国威士忌的替代品,这波我们要双线操作。"
从香浓的黄油到醇厚的威士忌,爱尔兰商人们似乎总能在关税大战里找到甜蜜的缝隙。就像都柏林酒保们常说的那句老话:"就算全世界都对爱尔兰征税,我们也能用三叶草的幸运,酿出黄金般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