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庆祝建国60周年,让更多国人观赏和体验不同的艺术形式,拉进社区距离,由国家艺术理事会、社区发展理事会和人民协会联合推出的“艺术处处”(ArtsEverywhere@CDC)计划,将在今年4月至明年3月间,举办超过200场不同形式的艺术表演和活动。
副总理兼贸工部长颜金勇星期天(3月30日)出席在蔡厝港战备军协俱乐部举办的一场艺术处处演出时,宣布未来一年有超过80个艺术家和团体,将提供超过200场演出和活动,预计可吸引超过5万人观赏。
他透露,截至目前,在淡滨尼天地、大巴窑中心、勿洛心动大厦等场地举行的45场大型艺术表演和活动,已吸引超过4万名居民。
相互尊重理解构建多元文化 是我国重要共同价值观
颜金勇强调,各种族、文化和信仰间相互尊重理解,构建多元文化主义,是我国重要的共同价值观,而艺术是让人们齐聚一堂,推广跨文化交流欣赏的极佳平台。
艺术处处计划扩大后,除了在更多场地提供更多演出场次外,也将包含更多不同类型的艺术,例如猴纸剧坊(Paper Monkey Theatre)带来的木偶戏和舞蹈工作室O School的街舞表演等。这些演出会有民众可参与互动的环节。
除了大型演出外,在各区民众俱乐部社区艺术与文化俱乐部(CACC)组织下,更多街头表演者将在地铁站外或熟食中心等邻里空间,定期带来更多小型演出,让更多居民有机会接触到艺术表演。
出席星期天艺术处处演出的还有西南区市长、贸工部兼文化、社区及青年部高级政务部长刘燕玲;颜金勇和刘燕玲都是蔡厝港区议员和基层组织顾问。白沙—榜鹅集选区议员杨涴凌也以东北社理会副主席的身份出席活动。
马林百列集选区基层组织第二顾问朱佩玲助理教授,以及多次出席蔡厝港社区活动的蔡玮珊也到活动现场。她们受访时说,是以基层义工身份参与活动。
输入邮区编号可查找附近艺术活动
星期天的主要演出是由印度乐团Brahmastra带来的多种族融合歌舞表演,演出乐器包括印度塔不拉鼓、中东乌德琴、华乐古筝等,舞者则来自本地弗朗明哥团体Flamenco Sin Fronteras和印度纯艺术协会。
演奏印度笛的尼兰詹(NiranJan Pandian,32岁)受访时说,他随乐团在艺术处处计划下表演了20场,在这些演出中,他见到了很多在剧场中无法见到的观众群体。“这可能是他们第一次接触到跨种族艺术演出,我希望这能为他们理解艺术、音乐、语言和文化带来新机遇。”
蔡厝港居民陈图庆(55岁,软件工程师)是第一次观赏艺术处处的演出。他下午和八岁女儿骑车路过时,被宣传吸引,于是一家人晚上特地来参与。
他说,平时家长工作忙,孩子也有很多课外活动,没有什么时间专门去看艺术演出,因此能在邻里看到如此精彩的表演很是惊喜。“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观赏印度乐器和舞蹈表演,演出中有很多精妙配合的细节,很吸引人。”
为了方便居民参与艺术表演,社区发展理事会也与政府科技局合作,推出专属查询网站,居民输入邮区编号即可查找附近的艺术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