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移民社团会龄浅规模小 无阻互相扶持促社会融合

新闻来源: 联合早报 于 2025-03-31 20:49:20

新加坡天津会、陕西会和贵州同乡会等新移民社团都是宗乡总会的成员会馆,左起为陕西会会长王刚、新加坡天津会会长陈力萍和贵州同乡会会长袁金荣。 (梁麒麟摄)

2000年以降在本地成立的一些新移民社团,虽然会龄较浅,规模较小,但在不同层面照顾新移民的需要,为促进交流和社会融合起到互为扶持的作用。

成立于2008年,现有17年历史的新加坡天津会,作为联系新加坡与天津的重要纽带,以促进两地的文化和经济交流为核心,协助新移民融入本地社会。除了在新年或中秋举办乡情聚会,也定期举办社区捐赠和慈善义工活动,以及津新企业对接会等商务论坛,或与天津市政府合办招商引资活动,包括中新天津生态城项目。天津以曲艺表演闻名,素有“曲艺之乡”之称,因此新加坡天津会也曾举办天津曲艺表演文化节,宣扬原乡的独特文化。

天津会会长陈力萍受访时说,天津会会员以早期天津移民及近年新移民为主,涵盖商界和文化界人士,但相对闽粤籍人口,天津籍人口较少,这限制了会员规模。近年,中国新移民来源地多样化,天津籍比例下降,导致潜在会员增长放缓。因此,为了增加曝光度,天津会近年与中华总商会、宗乡会馆联合总会等机构合作,参与“春到河畔”等活动。

新移民社团和本地历史悠久的宗乡组织面临的挑战不无相似,都面临会员老龄化与年轻人兴致缺缺的困境。以天津会而言,陈力萍说:“年轻一代,尤其是本地出生的天津后裔对传统社团兴趣较低,更倾向参与运动俱乐部、科技社群等兴趣导向团体。”

她坦言,会内的活动形式偏重餐饮联谊、戏曲表演,缺乏职业发展、创业支持等对年轻人较具吸引力的内容。此外,新加坡社团注册局对非营利组织的要求提高,增加合规成本。在中美博弈背景下,新中关系的微妙变化可能间接影响中资企业对社团活动的参与意愿。

在2013年正式成立的贵州同乡会,目前有六七百名会员,其中又分为付费会员和非付费会员,付费会员可专享部分特定活动,是归属感和凝聚力较强的一群。

在2024年3月接任为第四任贵州同乡会会长的袁金荣博士受访时说,贵州以飞机制造业着称,一部分贵州人来到新加坡,工作是在樟宜机场维修飞机,但这部分人口流动很大,因此不在同乡会内。

同乡会成立的初衷是齐聚贵州同乡,协助他们融入新加坡社会,促进两地文化和科技等领域交流。袁金荣指出,要促进社团凝聚力,具有吸引力的活动很重要。从2024年开始,贵州同乡会每月举办一场文化沙龙,让理事们轮流承办,分享自己的特长或兴趣领域,包括投资、美食、数据、教育和文旅等。

没有固定会所是新移民社团的痛点,贵州同乡会的活动场所除了餐厅包厢,也仰赖会员协助张罗。有的会员借出公司活动室,或当中有人是牧师,就借用教会场所。近年来,他们也在善济医社大楼举办活动。

助新移民融入多元社会

为了融入新加坡社会,贵州同乡会近年开始更积极参与政府组织的活动,包括在今年参与妆艺大游行。袁金荣说:“我们贵州的民族舞蹈比较有特色,今年组织了40人的表演团队,确实很辛苦,但能够一同排练和参与这场国家盛事,沉浸在现场几万人的热闹氛围,依然感到很开心。”

袁金荣认为,移民到新的城市,同乡是唯一的纽带,而这种地缘组织不像高尔夫球会或校友会,会员的背景更多元,办活动时就要照顾不同背景的需求,文化类或娱乐消遣类的活动都要兼顾。他笑说贵州人的特点是:喜欢美食、特别团结。“每当有人从贵州回来,带上什么家乡美食,大家就一呼百应,聚在一起分享。谁家有事需要帮忙时,同乡会里的人们也会团结起来互相帮助。我们同乡会虽然小,但内部非常团结。”

新加坡陕西会会长王刚则说,作为有着1200名会员的新移民社团,新加坡陕西会始终以“聊乡音、叙乡情、结乡缘”为情感纽带,持续推动中新交流与社会融合。

王刚介绍,自2012年成立以来,陕西会通过政策解读、法律咨询、参观访问、经验分享等多种形式,积极帮助会员理解新加坡的法治精神和社会运行机制。“我们特别注重解析新加坡与中国社会的差异点,助力会员跨越文化差异,调整思维方式,主动融入新加坡多元社会。”

2024年,陕西会在南洋管理学院成立了新加坡陕西文化中心,每月举办交流活动或讲座,以促进资源对接与商业合作,丰富了会员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陕西会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王刚强调,陕西会将继续秉持“取信政府、造福社会、服务乡亲”的理念,以新加坡建国60周年,新中建交35周年为契机,与友好社团和社区举办系列活动,进一步推动新中交流和多元文化发展,促进国民融合,为新加坡社会的繁荣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0)
(0)

【手机扫描浏览分享】

扫一扫二维码[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点击二维码复制内容链接

敬请注意: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网立场,如果有内容违规或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