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小容易感到焦虑且不擅长交际,林慧琳(37岁)曾以为长大后自然会好转,直到大学期间因频繁缺课才意识到“生病”了。
林慧琳受访时忆述,她自小容易在社交场合感到“不自在”,“我经常强迫自己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可是一个人在家就容易哭。我以为长大后就会好转,所以没有多想”。
2010年上大学时,她因课业需要频繁社交而感到身心俱疲,加上家中经济困难,以致她经常缺课。学校注意到她的情况后,主动联系并提供相应的帮助,“我当时很害怕,见了学校的心理健康辅导员后,被转介去寻求专业帮助,但效果并不理想”。
林慧琳后来辍学打工帮补家用,但她害怕与人交谈,也不敢向朋友倾诉,加上不想连累家人,她因此孤立自己。“虽然我还是有去看医生,但情况始终没有太大改变。”
父亲2019年因心脏病去世后,林慧琳的情况更是每况愈下,工作受到影响。“当时我的日子过得懵懵懂懂,很多时候脑子里一片空白,我的上司和家人联系,讨论如何帮助我。”
过后,在母亲、哥哥和同事支持下,她决定全心寻求帮助,才发现患上广泛性焦虑症。
林慧琳是“跨越成见,退去标签”大使
通过治疗和辅导,林慧琳学会如何面对焦虑,并逐渐接受父亲的离世。目前,她在一家社会服务机构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团队工作,为有需要的青少年提供帮助。
林慧琳也是国家福利理事会和触爱社会服务的“跨越成见,退去标签”(Beyond the Label)大使,“我希望通过自身的经历,让那些面对相同问题的青少年意识到,他们并不孤单,也无需逃避,而是要学会接受及管理好自己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