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飞涨却浑然不觉:品牌如何“操控”我们的消费心理

新闻来源: 旅法华人 于 2025-03-19 9:41:31

近年来,很多日常消费品的分量在悄然减少,价格却不降反升。例如,2023年9月,有媒体曝光,乐事薯片从300克缩水至250克,价格却从2.90欧元涨至3.20欧元;立顿冰茶从1.5升减至1.25升,价格则暴涨了40%。这种现象被称为“缩水式通胀”(Shrinkflation),即在不引起消费者明显注意的前提下,减少产品数量但价格保持不变,甚至上调。

为保护消费者权益,法国政府自2024年7月1日起,强制要求零售商必须在产品上明确标注产品减量与单价上涨的信息,违者将面临3000至15000欧元不等的罚款。

尽管“缩水式通胀”合法,但67%的法国人表示无法接受。奇怪的是,为什么有时我们对某些分量减少反应激烈,而对类似的缩水却视而不见?其实,品牌商正是利用了人类大脑中的“认知偏差”机制,来巧妙掩盖产品缩水的事实。

【“左位数字效应”:影响感知的心理陷阱】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阅读数字时,特别关注“最左边的第一个数字”,这就是所谓的“左位数字效应”。比如,从400克减少到395克的产品,看起来比从450克减到445克的变化更大,尽管两者实际都只减少了5克。因为第一个数字从“4”变成了“3”,给人一种降幅显著的错觉。

这种效应同样应用在定价策略上。比如,标价9.99欧元的产品,通常会让人感觉比10欧元“便宜很多”,尽管只差1欧分。厂商借助这一认知偏差,让缩水变得“不那么刺眼”。

【起始量越大,感知越迟钝】

另一影响因素是“起始量”,也就是产品原有的分量。当产品本身分量较大时,人们对减量的敏感度会降低。例如,1升装饮料减少50毫升,消费者通常不以为意;但如果250毫升装减少50毫升,感知到的缩水感会明显增强。这是因为,大多数人会以“百分比”而非“实际数值”来衡量变化——在1升中减少5%,而在250毫升中则减少了20%。

【标准容量是“心理锚点”】

生活中的“标准容量”也在影响我们的判断。比如,125克的酸奶、1升的牛奶、500毫升的矿泉水等,都是消费者心中的“参考模板”。当产品的容量与标准格式接近时,消费者更容易忽略变化。比如,从990毫升降至960毫升的果汁,不如从880毫升降至850毫升那么容易被察觉,因为前者仍“接近1升”这一心理锚点。

【如何反击“缩水套路”?】

了解了这些心理机制后,消费者在面对 shrinkflation 时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关注单价:不只盯包装的“表面数字”,而要关注每公斤或每升的实际价格(商店标签上必须标注)。

多做对比:如果怀疑某产品缩水,尽量与老包装或相似产品作对比,看是否“缩水不缩水”。

警惕“微小变动”:尤其是那些靠近标准容量的产品,哪怕减少5%或10%,长期来看对预算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面对“缩水式通胀”这一全球现象,了解品牌如何“操控”消费者的心理至关重要。不只是分量的减少,价格标签、数字设计、容量锚点等背后都藏着消费心理学的“套路”。唯有提高警惕,理性消费,才能避免在日常购物中被悄悄“割韭菜”。

 
(0)
(0)

【手机扫描浏览分享】

扫一扫二维码[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点击二维码复制内容链接

敬请注意: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网立场,如果有内容违规或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