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语通译跨越文化障碍 司法疗愈弥合家庭裂痕

新闻来源: 联合早报 于 2025-03-17 20:57:25

家事司法法院的通译员为当事人提供帮助,协助各方沟通、达成协议,是这份工作让方俊杰感到最满足的地方。 (马华卿摄)

对方俊杰来说,法庭通译员这份工作不仅要精通双语及方言,还要在高压环境下保持冷静,准确翻译当事人的所有表述,甚至包括粗口。虽然人工智能(AI)技术发展迅速,但他相信通译员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未来将与AI并肩工作,在保持人性化的同时,利用科技提升效率。

从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毕业后,方俊杰(41岁)曾经当过几年华文教师,却意识到这份工作不适合自己。在网上求职时,他偶然看到了法庭通译员的招聘广告。

方俊杰对这份与语言相关的工作感兴趣,决定一试。他过五关斩六将,通过严苛的选拔,成为家事司法法院的通译员。这份工作一做就是11年。

除了庭审口译,方俊杰的日常工作内容也包括书面文件翻译和行政事务等。这份工作看似低调,要胜任却不容易,不仅要精通双语甚至是方言,遇到情绪激动的当事人,还须保持冷静、专注任务,避免被外部因素影响。

他说,通译时必须忠实地译出当事人的意思,即便是粗口也不例外,除非法官说不必。若单独与爆粗口的当事人交谈,他则会提醒对方尊重法院的礼仪。

如果确定直译可能因文化差异造成误解,方俊杰也会通知法官并说明,要求自己加以解释,避免误解出错。

精通方言成为额外优势

方俊杰还能做福建话的通译。他说,对家事司法法院的通译员来说,华语和英语以外,再精通一门方言是额外优势,因为这里比其他法院更常遇到讲福建话和广东话等方言的当事人。

他指出,家事司法法院的案件一般涉及夫妻、孩子以及父母等,关系有时相当复杂,当事人刚来法庭时常常相互充满敌意。而通译员为他们提供帮助,协助各方沟通、达成协议,是这份工作让他感到最满足的地方。通译员的角色不仅是翻译文字,家事司法法院采用治疗式司法(Therapeutic Justice)理念处理案件,而通译员也秉持这个理念。“我们在说话时,以及态度方面,会试图减少敌意,营造一种有助于解决问题的友善氛围。”

如今生成式AI已能进行翻译等工作,但方俊杰认为,人类的语气、面部表情和细微动作等,AI是难以解读的,因此法庭通译员未来可与AI共存、并肩工作。“我们在善用科技提高效率的同时,也一定要保持人性化的部分。”

 
(0)
(0)

【手机扫描浏览分享】

扫一扫二维码[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点击二维码复制内容链接

敬请注意: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网立场,如果有内容违规或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