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罪犯姓名该不该公开,受害者说了算?NZ法律界:反对!

新闻来源: 天维网 于 2025-03-04 0:54:06

(3月3日),经过长时间的隐名,奥克兰一名强奸犯的身份终于被获准公开!他是22岁的Luca Fairgray。 据了解,他在被隐名(name suppression)期间又与一名13岁女孩发生性关系。遭他侵犯的多名女性甚至放弃自己的隐名权,公开呼吁更多女性指证他。 此前,他已承认对6名女性实施性犯罪。

Luca Fairgray最近在奥克兰地方法院出庭。

多年来,Luca Fairgray的名字一直被保密,引发多名受害女性的愤怒,也引起了不少人对“隐名令”的讨论。 目前,新西兰司法部长Paul Goldsmith在推进一项修改隐名令法律的提案:该计划赋予性犯罪受害者否决其施害者获得永久隐名令的权利。换句话说,如果受害者不同意,施害者的名字就不能被永久保密,公众将能够知道施害者的身份。 然而,这一举措却遭到不少批评,在法律界引起“轩然大波”...

示意图。Photo: 1News

新西兰连环强奸犯姓名被公开

承认性侵6名女性

2021年,Fairgray对性侵指控认罪,承认曾对6名受侵害时只有十几岁的女孩实施性侵,于2022年4月被判处12个月的居家监禁和12个月的监督。 据悉,Fairgray的第一轮犯罪发生在14至17岁之间。然后在2023年,他在仍被隐名期间与一名13岁女孩发生了性关系,在今年2月被认定三项性侵指控罪名成立。 最终,他的隐名上诉在2024年被最高法院拒绝。

受害者倡导者说,司法系统允许“使用愚蠢的隐名法律允许连续犯罪者继续造成伤害”。 根据法庭裁决,Fairgrayd的连环性犯罪始于2017年,当时他的第一个受害者只有14岁。2018年,他又对两名女孩实施了性侵犯,包括在一次派对上趁其中一名女孩昏迷实施强奸。 据悉,本案的三名受害者事发时与Fairgrayd就读同一所学校,案发后她们勇敢地站了出来,向外界讲述了自己的遭遇,并提醒更多女性保护自己。 这三位女性是Rosie Veldkamp、Mia Edmonds和Ellie Oram。

Rosie Veldkamp(左)和Mia Edmonds。Photo / Sylvie Whinray

Edmonds早些时候说,这名“精于算计的捕食者”的面孔永远刻在她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我经常做关于他的噩梦。”她说,“我发现(阴影)很难去除,他夺去了我多年的生活。” “我的心理健康遭受重创,非常恐惧,我不想再睡在自己的房间里,害怕他会闯进来。”Edmonds说。

罪犯姓名公开or不公开

是否应该受害者说了算?

尽管法律界提出“强烈担忧”,但目前,新西兰司法部长Paul Goldsmith仍在推进一项修改隐名令(name suppression)法律的提案。

该计划赋予性犯罪受害者否决其施害者获得永久隐名令的权利——如果受害者不同意,施害者的名字就不能被永久保密,公众将能够知道施害者的身份。

新西兰政府首席受害者顾问Ruth Money支持这一变更,强调赋权受害者,让他们拥有自主权。

然而,这一举措遭到法律界的批评,有人称这一提案为有“潜在危险”的法律变更。

不过目前,NZ政府无视多个法律机构及其官员的意见。

NZ政府无视法律专家建议, 执意推进法案

去年年底,Goldsmith宣布提议修改法律,使被定罪的性犯罪者在没有受害者同意的情况下,无法获得永久隐名令。

根据《官方信息法》公开的政府简报文件显示,该提案遭到强烈反对,尽管NZ司法部及多个法律团体提出了修改建议,大部分意见都未被纳入最终法案草案。

反馈意见包括:

-司法部明确反对推进该提案,认为这不会对受害者提供有效保护;

- 法律专家担忧受害者可能因此承受额外压力,甚至因其决定而背负沉重的心理负担;

- 受害者可能受到家庭成员施压或影响,尤其是未满18岁的受害者;

- 非专业人士(受害者)需要在缺乏所有关键信息(如法律意见、心理报告等)的情况下做决定;

- 这一变更可能损害司法体系的公正性,因为司法决定应由中立方裁定,而非涉案一方;

- 被告及其他相关人员的生命权可能受到影响,若公开姓名会导致高风险自杀或人身安全问题;

- 该提案可能导致被告更倾向于否认指控或寻求免罪裁决,以避免姓名被公开;

- 法院可能更容易批准“免罪裁决”(discharge without conviction),如果(法院)认为公开姓名可能对被告或其亲属造成严重伤害;

- 被告可能会以“支持隐名令”作为换取认罪的条件,使得受害者面临道德困境。

新西兰司法部在去年6月的一份内部简报中建议,不应推进该法律变更,并征询了包括时任NZ首席受害者顾问Dr Kim McGregor、新西兰政府法律机构Crown Law、NZ公共辩护服务(PDS)、律师协会、首席大法官办公室及上诉法院院长等多个机构的意见。除McGregor表示支持外,其余机构均表达了强烈反对。

新西兰法律专家: 法案削弱司法公正,或造成更大伤害

PDS认为该提案“不可行”,并表示“剥夺中立法官的决定权是不合适的”。

新西兰律师协会(Law Society)则指出,该法案赋予受害者的并非“表达意见的权利”,而是“直接否决权”,这无法减轻受害者的二次创伤。

“刑事司法必须公正客观,法律的合法性取决于此。”

律师协会建议,法院应在特殊情况下保留最终裁决权,例如:

- 如果有第三方可能因此受到重大影响;

- 如果被告面临极高的自杀风险。

但这些建议并未被采纳,除了受害者无法或不愿参与时,法院才可作出决定这一条例外。

示意图。Photo: Re: News/ 1News

新西兰律师协会刑事法律委员会召集人Chris Macklin表示:“让案件中的一方拥有几乎‘否决权’的能力,比人们想象的更令人担忧。”

Macklin曾任NZ高级检察官(Crown Prosecutor),长期与性侵害幸存者共事,他承认法院程序“对受害者来说极具创伤性”,但也表示:“虽然受害者的声音需要被听见,但赋予他们决定权与表达权并非同一回事。”

“法律必须平衡,而这项提案显然失去了这种平衡。”

Macklin还警告,该法案可能会对其他受害者造成无意的伤害,尤其是被告的家人,包括他们的孩子。

提案支持者: 批评者“冒犯且削弱受害者权利”

政府首席受害者顾问Ruth Money则驳斥了批评意见,认为这些担忧缺乏以创伤为中心的视角,并对受害者不尊重。

“这些言论不仅具有冒犯性,还在削弱受害者的自主权。”

Money认为,每位幸存者都有能力在支持下做出理性且战略性的决定,而暗示他们不能承担这一责任是错误且有害的。

“仅仅因为一个人曾被强奸,并不意味着他们无法做出理性的判断。”

她表示,许多受害者实际上考虑了施害者的家人,她曾经与一些受害者合作,他们选择支持施害者的隐名令,以保护孩子。

Money强调,她已与多位性侵害幸存者交流,他们对该提案感到“兴奋”,甚至有人因感动而落泪。

“许多人一直希望自己能够公开发声,甚至希望警方能提及施害者的名字,他们确信如果名字公布,会有更多受害者站出来。”

她直指目前的隐名令制度,称“让受害者被迫保持沉默,这是错误的”。

“性犯罪的本质是权力的不平衡,而让施害者通过隐名令继续掌控受害者,这尤其令人厌恶。”

NZ司法部长: 政府有信心推动变更

Goldsmith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新西兰政府的立场是将权力交给犯罪中最受影响的一方——受害者。

“这无疑是一个重大变化,但我们认为它是合理的。”

他表示,最核心的问题在于“受害者如果无法公开施害者的名字,就无法真正表达自己的经历,更无法警告他人”。

“很多性犯罪者目前都能获得永久隐名令,我们认为这不合理,决定权应该交给受害者。”

Photo: NZME

根据司法部数据,2023年共有17%被定罪的性犯罪者(831人中143人)获得永久隐名令。

Goldsmith承认起草法案时确实遇到了一些挑战,但政府仍相信这项法案是可行的。

当被问及受害者是否具备足够的信息来做出如此复杂的决定时,Goldsmith回应称:“这个问题的确存在,但最终,受害者才是受到犯罪影响最深的人。”

目前,该法案仍在新西兰国会审议过程中,反对者和支持者的争论仍在继续。

新西兰政府的这一举措标志着司法体系的重大变化,但是否能在维护受害者权益的同时,避免破坏司法公正,仍待观察。

遭遇性侵害

我们可以怎么做?

如果您或您身边的人遭遇性侵害,可以这样寻求帮助: 如果是紧急情况,或你觉得自己或他人处于危险之中,请拨打111。 如果你曾经历性侵犯或性虐待,并需要与人倾诉,你可以随时匿名联系Safe to Talk(24小时):

拨打0800 044 334

发送短信至 4334

发送邮件至support@safetotalk.nz

登录safetotalk官网,

在线联系工作人员或获取更多信息。

此外,你也可以联系当地警察局。

请记住,如果你遭遇了性侵害,这不是你的错。

 
(0)
(0)

【手机扫描浏览分享】

扫一扫二维码[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点击二维码复制内容链接

敬请注意: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网立场,如果有内容违规或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