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的人工智能大模型DeepSeek引发国际广泛关注,德国《时代周报》近日发表了由驻华记者延斯·穆林撰写的一篇评论文章,其中提出了一个深刻的反思:为什么西方对中国仍然存在低估?
在穆林看来,西方对于DeepSeek的“震惊”与“意外”,根本上源于一种对中国的偏见。尽管中国企业如TikTok和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崛起已显著改变全球市场,但西方仍以低估的视角看待中国的成就。他指出,这种低估的根源在于意识形态的壁垒:一些人倾向于将中国的科技进步归因于“民族主义”的支持和对外国产品的排斥,同时认为中国的体制和机制会抑制创新。
然而,以小米和华为为例,穆林强调,这些中国智能手机品牌的迅速崛起靠的并非单纯的民族情绪,而是其在理解和满足中国消费者需求方面的独特优势,尤其是在性价比上更具竞争力。他认为,中国科技企业在市场需求的把握上更加精准,能够快速响应市场动态。
穆林还指出,尽管西方常常带着负面的眼光审视中国的体制,但中国在发展高科技领域的决心十分明确。其不仅注重科技投入,民众对于新技术的接受度也远高于西方,这种开放的态度使得中国在各个方面实现了数字化,大幅提升了民生福利。
他进一步分析,中国巨大的市场和庞大的人口基数,使得科技产品能够迅速迭代。此外,中国丰富的科研人才资源也是一大优势。数据显示,到2023年,中国申请的专利数量已超全球其他地区总和;同时,中国的科研论文被引用次数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在理工科博士生的毕业人数上,中国高校每月产生的数量是某些西方国家的两倍以上。这些人才无疑为DeepSeek等科技项目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最后,穆林总结道,在这样一个强大的政策支持、庞大的市场和持续壮大的科技人才团队的环境下,中国将在未来继续创造出令人瞩目的科技创新,颠覆全球科技格局。